联系电话
0551-62826768
18019906335
工作时间:9:00-18:00 (周一至周五)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精准农业却是一个新兴概念,精准农业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就是将最先进的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从而达到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经济效益,精准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新潮流,那么,精准农业在全球都有哪些表现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1、传感器
精准农业离不开遍布田间地头的传感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研发出来可以检测植物叶片“绿度”的感应器。该感应器通过将叶片颜色量化来相应计算出应该施加的氮肥量,该数值通过与施肥设施间的数据传输直接调节施肥量。
这一套设备可以通过叶片的颜色来盘判断植物的营养状况。例如,如果植物缺少氮元素,它们的叶片发黄或者浅绿色。如果植物的氮营养过剩,植物的叶子就呈深绿状态。
2、大数据
其实农业高科技的时代还未真正来临,大数据将把精准农业推到一个新的高度。2013年,农业巨头孟山都收购一家气象公司(Climate Corporation),该创业公司由两位谷歌前员工创立。
他们基于分析掌握的海量数据,包括气象、天气、降雨、土壤调查,预测未来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的各种情况,农民可以根据预测选择相应措施,以降低气候环境对生产带来的影响。
另外,大数据还可以优化农机使用方式。例如,在种植玉米时,拖拉机的速度至关重要,太慢导致收割种植的低效率,太快又造成播种的不均匀降低终产量。通过收集拖拉机的速度值与玉米的产量数据,最终可以确定播种的最佳速度,将收割过程的损失降到最低。
目前数据收集方式已经从卫星逐步转化为无人机。伊拉克战争的结束,许多军用无人机商家都瞄准了农业这块蛋糕。这种小型的飞行器可以高空捕捉作物的常规图像,从而指导大型农场的灌溉、施肥、植病防治,收割。与卫星不同的是,无人机工作不受云层干扰,但是高成本导致目前无人机只用于高附加值作物,酿酒用的葡萄。
3、机器人
在未来真正能改变农业的是机器人技术。因为农业大数据目前陷入一个困境就是无法获得稳定连续可靠的农田数据,但是农业机器人可以改变这个困境。在美国,农业农场的平均规模是444英亩。因而,对大型农田进行人工监测变得尤为困难,也增加了更多与农业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农业机器人和无人机就可以发挥它们的作用了。它们通常可以利用强大的传感器和测绘技术,为农民们带来全面、实时的作物信息。部分农业机器人,比如BoniRob,它可以非常接近地面作物,以便传递非常微观的作物信息。目前一些公司已经开始着手提供成套的农业硬件和软件分析工具。
4、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已经越来越多的渗透到大型农场的日常生产中,很多农业机械都在配备GPS或者北斗设备,农民的手机上也随时可以使用卫星定位。卫星导航意味着农民不再需要一直驾驶拖拉机,而只是坐在拖拉机上而已,拖拉机就可以走出精确的直线、曲线、圆弧,精度比最富有经验的机手还要高。当然,这种技术确实带有不小的价格成本,但是围绕它的投资回报,我们看到了它所展现出的人工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因为卫星一直就在天上,所以它可以不分白天黑夜的帮助农业机械进行工作;其次,农业机械当前在哪里,已经完成的作业面积是多少,这些过去很难获取的信息,现在都可以在作业后立即掌握。
精准农业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毫无疑问,作为新生事物,它在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需要针对中国农民和农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化和带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平台的开发、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