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0551-62826768
18019906335
工作时间:9:00-18:00 (周一至周五)
在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传统农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作为现代农业的“智慧大脑”,正以创新科技重塑农业生产模式,为农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引领农业迈向高效、精准、可持续的新时代。
政策引领,智慧农业乘势而上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为智慧农业发展铺就了光明大道。《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政策,明确提出到2030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5%左右,到2035年达到40%以上的目标。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智慧农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中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已超千亿元,达到约105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200亿元。政策东风劲吹,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科技赋能,平台功能强大无匹
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它就像一位全能的农业管家,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精准监测,洞察作物生长奥秘
平台通过在田间地头部署各类传感器,如土壤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气象站等,实时采集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多维度数据。这些数据如同农业生产的“晴雨表”,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精准掌握农田的每一处变化。例如,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农户可以及时了解土壤水分状况,避免过度灌溉或干旱缺水;
借助气象站,提前知晓天气变化,做好防灾减灾准备。中联智慧农业在芜湖的水稻种植基地,利用卫星、无人机、智能农机等多源数据融合,建立了“天(遥感)、空(无人机)、地(传感器)、人(传统经验)、农机”五位一体的数据采集体系,实现了低成本、全方位的数据采集,为水稻精准种植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智能决策,科学指导农业生产
基于海量的数据和先进的算法模型,平台能够为农户提供精准的种植决策建议。从品种选择、播种密度、施肥量、灌溉时间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依据。平台可以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为农户推荐最适合种植的作物品种;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养分需求,精准计算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实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中化现代农业的MAP智农系统,通过开发数字化“精准水肥”算法,帮助农户科学实现节水节肥,同时还能识别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122种病害、326种害虫和419种农田杂草,准确度均高于85%,为农户提供了可靠的病虫害防治指导。
远程控制,实现作业自动化
平台支持与各种农业设备进行连接和控制,农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端,随时随地远程操控灌溉设备、施肥设备、通风设备、遮阳设备等,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农户可以根据平台监测到的温室温度数据,远程打开通风设备和遮阳网,调节温室内的温度和光照强度,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园,建成了多种类型数字化植物工厂,利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了播种—移栽—搬运—定植—采收等全流程无人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质量追溯,保障农产品安全
平台还具备农产品质量追溯功能,从农产品的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到采摘、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进行详细记录和跟踪。消费者只需扫描农产品上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农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包括种植地点、种植时间、施肥用药情况、检测报告等,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中联智慧农业建成的区块链追溯平台,将农场、粮厂、品牌商、烘干厂、加工厂、储存厂、消费者等用户关联起来,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平台,建立透明、真实、可信的溯源标准、数据体系和用户界面,实现了数字大米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
多元应用,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无论是小农户、家庭农场还是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都能从中受益。
小农户的贴心助手
对于小农户来说,平台操作简单易懂,成本低廉。通过手机APP,小农户就可以轻松获取农田数据和种植建议,实现科学种植。平台还可以为小农户提供农产品销售渠道信息,帮助小农户解决卖粮难、卖菜难的问题,增加收入。
家庭农场的高效管家
家庭农场规模较大,对农业生产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更高。平台可以为家庭农场提供全面的生产管理功能,包括农场规划、人员管理、农事作业安排、物资管理等。通过平台的智能化管理,家庭农场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农业企业的战略伙伴
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平台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从种子的研发、种植管理到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平台都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企业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调整生产策略,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