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0551-62826768
18019906335
工作时间:9:00-18:00 (周一至周五)
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每年因病虫害导致的农作物损失超2000亿元,相当于吃掉1.2亿人的口粮。而传统防治方式的低效与滞后,正是这场“隐形战争”屡战屡败的根源:
1. 发现晚:等肉眼看到,虫害已“星火燎原”
蚜虫、红蜘蛛等害虫体型微小,早期症状与营养缺乏症相似。等农户发现叶片卷曲、植株矮化时,虫口密度已达每株上百头,防治成本激增3-5倍。
2. 误判多:经验主义遇上“变异害虫”
2023年,山东寿光爆发新型粉虱,其抗药性是普通品种的8倍。当地农户按“老配方”喷药,结果虫没打死,反而引发了药害,导致200亩黄瓜绝收。
3. 用药滥:过度防治正在摧毁农田生态
为“保险起见”,农户常混合使用3-4种农药,甚至加倍剂量。这不仅推高成本(占种植总成本的30%以上),更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天敌昆虫死亡、土壤污染——形成“越防越难”的恶性循环。
4. 响应慢:从发现到行动,黄金时间已错过
传统防治依赖人工巡查、样本送检、专家会诊,流程长达3-7天。而草地贪夜蛾等迁飞性害虫,一夜之间可摧毁百亩农田,等方案出台,损失已无法挽回。
农作物病虫害检测管理系统,正是为破解这些困局而生。
智能农作物病虫害检测管理系统。它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您田间地头的“AI植保专家”,全天候守护每一株作物的健康脉搏。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对着可疑叶片轻轻一拍,强大的图像识别引擎瞬间启动。短短数秒,系统便能精准锁定病害种类或虫害元凶,准确率超越肉眼判断。同时,基于您的地理位置、作物生长阶段及实时环境数据,系统将智能推送个性化防治方案——推荐最合适的农药或生物制剂,明确用量、用法及最佳喷施时机。告别“凭经验、靠感觉”的粗放模式,让每一次决策都精准高效。
更智能的识别,更可靠的诊断:
百万级图像训练库: 系统核心AI算法深度学习了涵盖常见作物数百种病虫害的海量高清图谱与田间实拍数据,识别精度持续进化。
多维度交叉验证: 不仅看“长相”,更结合作物种类、生育期、局部气候特征(如温湿度)等多重信息进行智能分析,极大降低误判风险。
一键操作,农技专家常伴左右:
手机拍照,即时解惑: 田间发现异常?无需等待,打开APP拍照上传,复杂病虫害问题秒级获取专业级诊断报告,不再因延误而错失防治良机。
个性化方案,精准推送: 基于诊断结果,系统自动匹配科学防治策略,详细列出推荐药剂、安全剂量、施用方法及环境注意事项,指导您精准操作。
科学决策,成本效益双丰收:
减药增效看得见: 告别盲目打药!精准识别与靶向用药建议,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高达20%-50%,大幅降低投入成本,更保障农产品安全与生态环境。
挽回损失,提升品质: 早发现、早治疗,将病虫害扼杀在萌芽阶段,显著降低产量损失(通常可挽回15%-30%),同时提升农产品外观与内在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数据沉淀,优化管理: 每一次检测记录都自动生成电子档案,形成专属的“地块健康日志”。长期积累的数据帮助您分析病虫害发生规律,优化种植计划与预防措施。
这套系统不是简单的“摄像头+APP”,而是通过“感知-识别-预警-决策-追溯”全链条赋能,构建起一座24小时在线的“数字植保站”。让农户从“靠天吃饭”转向“知虫而战”,从“化学防治”转向“绿色防控”,从“产量竞争”转向“品质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