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0551-62826768
18019906335
工作时间:9:00-18:00 (周一至周五)
智能农业是指在农场中使用物联网、传感器、定位系统、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同时优化人力投入。
智能农业使用的技术示例包括:
1. 精准灌溉与精准植物营养
技术实现:
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EC/pH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结合作物生长模型,自动调节滴灌或喷灌设备的施肥量。例如,广西灵山荔枝园采用该技术,用水量减少50%,化肥利用率提升30%。
变量施肥技术:利用光谱传感器分析作物长势,结合GPS定位,实现分地块精准施肥。
优势: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升作物品质。
2. 温室气候管理与控制
技术实现:
物联网温室系统:集成温度、湿度、光照、CO₂传感器,通过自动控制外遮阳、湿帘、加热设备等,维持最佳生长环境。例如,智能温室可使冬季蔬菜产量提升40%。
能源优化:结合太阳能板和储能系统,降低能耗成本。
优势:突破气候限制,实现反季节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
3. 传感器网络
关键传感器类型:
土壤传感器:监测水分、温度、EC值、氮磷钾含量。
气象传感器:测量温湿度、风速、降雨量、太阳辐射。
生物传感器:检测植物病害(如电子鼻识别挥发性有机物)、动物健康(如奶牛体温/活动量监测)。
无人机搭载传感器:多光谱/高光谱相机评估作物长势,热成像检测灌溉效率。
数据融合:通过边缘计算节点整合多源数据,生成田间“数字孪生”模型。
4. 软件平台与数据分析
核心功能:
生产管理系统:记录播种、施肥、采收全流程数据,生成追溯码(如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AI决策模型:基于历史数据预测病虫害发生概率,优化灌溉策略。例如,某棉花基地通过变量施肥减少25%氮肥用量。
市场对接模块:整合电商平台,实现“订单农业”模式,减少流通损耗。
智能农业的本质是“数据驱动的农业生产革命”,通过技术集成,最终实现“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生产智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所有这些技术之间的连接就是物联网——这是一种连接传感器和机器的机制,最终形成一个基于接收数据管理农场的复杂系统。借助该系统,农民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远程监控农场的各项生产流程,并做出战略决策,而无需置身于田间地头、温室、果园、葡萄园等地。